当龙与象在时代的十字路口相遇,较量的不是谁压倒谁全国有多少个证券公司,而是谁更能定义发展的本质。——这是一场关于复兴的马拉松,没有终点,只有超越。
引言:同一起跑线,两种命运
1995年1月1日,世界贸易组织(WTO)正式成立,印度作为创始成员国,站在了全球贸易新秩序的起跑线上。
六年后的2001年12月11日,中国历经15年艰苦谈判,终于叩开了WTO的大门。然而,二十多年过去了,两个人口大国却走出了截然不同的发展轨迹。
中国借助WTO这趟"快车",一跃成为"世界工厂",制造业产值超过美日德三国总和;而印度,这个WTO的"元老",却始终徘徊在全球制造业的边缘,工业化进程步履蹒跚。
一个后来者弯道超车,一个先行者原地踏步。
印度究竟为何错过了这场全球化盛宴?
一、WTO红利:改变国运的历史机遇
WTO不是慈善机构,它不会直接帮助任何国家完成工业化。但它所构建的基于规则的多边贸易体系,却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。
市场准入是关键。
WTO最大的红利在于,它为发展中国家的产品打开了欧美发达国家的巨大市场。更重要的是,这种市场准入是稳定的、可预测的——企业可以放心投资建厂,因为知道产品能够稳定出口。
那些成功抓住机遇的国家,无一例外地采取了出口导向型工业化战略。
韩国、新加坡等亚洲四小龙是第一波受益者,它们在GATT体系下完成了从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蜕变。
中国则是WTO时代最大的赢家——2001年入世后,中国出口额从2660亿美元飙升至2021年的3.36万亿美元,增长了12倍。
越南、孟加拉国等后来者也在复制这条道路。
2020年,越南对美出口额首次超过德国,成为美国第六大贸易伙伴;孟加拉国则成为仅次于中国的全球第二大服装出口国。
事实胜于雄辩:WTO体系确实能够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工业化,前提是你要主动拥抱它。
二、印度的选择:谨慎的防守者
印度在WTO中扮演的角色,与其说是积极的参与者,不如说是谨慎的防守者。
在农业问题上,印度寸步不让。 印度拥有6亿农业人口,占总人口的43%。政府通过"最低支持价格"(MSP)从农民手中收购粮食,再通过公共分配系统补贴给穷人。这套体系养活了数亿贫困人口,是社会稳定的压舱石。但按照WTO规则,这种做法涉嫌扭曲贸易。
2008年多哈回合谈判中,印度商工部长卡迈勒·纳特与美国贸易代表苏珊·施瓦布就农产品特殊保障机制激烈交锋。西方媒体将印度描绘为"固执的破坏者",但从印度视角看,这是在为6亿农民的生存权而战。
在工业品市场准入上,印度如履薄冰。 印度担心大幅降低关税会导致廉价商品(尤其是中国制造)涌入,冲垮本土制造业。2019年,印度退出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(RCEP)谈判,理由正是担心与中国的贸易逆差进一步扩大。
数据说明一切:2021-2022财年,印度对中国贸易逆差高达730亿美元。印度制造业在GDP中的占比仅为15%左右,远低于中国的27%。
这种脆弱性让印度在开放问题上如坐针毡。
三、历史包袱:计划经济的长长的阴影
印度错过WTO快车,深层原因要追溯到其独立后的发展道路选择。
1947-1991年,印度实行了长达44年的"许可证制度"。
这是一套比中国计划经济还要复杂的管制体系:开办企业需要80多种许可证,扩大产能需要政府批准,进口一台机器需要层层审批。私营企业被严格限制,国有企业效率低下。
当1991年印度开始经济自由化改革时,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13年。更关键的是,印度的改革远不如中国彻底。民主体制下,既得利益集团的阻力巨大,改革往往半途而废。
工会力量是另一个制约因素。 印度工会组织完善且强势,罢工是家常便饭。2020年,印度爆发了号称"2.5亿人参与"的全国大罢工,抗议政府的劳动法改革。这种环境下,外资望而却步,制造业难以形成规模。
对比中国,1978-2001年入世前,中国已经建立了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,培养了大量熟练工人,修建了基础设施,更重要的是形成了"发展是硬道理"的社会共识。当WTO大门打开时,中国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。
四、博帕尔的阴影:信任赤字
1984年12月3日凌晨,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在印度博帕尔的农药厂发生毒气泄漏,造成至少3787人直接死亡,受影响人数超过50万。这是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工业灾难之一。
更让印度人愤怒的是善后处理。联合碳化物公司CEO沃伦·安德森被印度通缉,但美国拒绝引渡。最终赔偿金额仅为4.7亿美元,平均每个受害者不到1000美元。
博帕尔事件成为印度人心中永远的伤痕,也塑造了印度对跨国公司的根深蒂固的不信任。在印度精英看来,西方公司来印度不是为了帮助印度发展,而是为了剥削廉价劳动力、转移污染产业、攫取超额利润。
(俄印关系好于美印关系)
五、服务业的慰藉:另辟蹊径
公平地说,印度并非在WTO体系中一无所获。在服务贸易领域,特别是IT服务外包,印度找到了自己的比较优势。
2021年,印度IT服务出口额达到1780亿美元,占全球市场份额的55%。班加罗尔成为"世界的后台办公室",孟买成为全球金融服务外包中心。印度向美国输出的不是商品,而是代码和服务。
但服务业的繁荣掩盖不了制造业的落后。没有制造业支撑的服务业只能吸纳有限的就业——印度IT产业雇佣人数仅为450万,而中国制造业提供了上亿个就业岗位。 对于每年新增1200万劳动力的印度来说,没有制造业的大规模就业吸纳,人口红利只能变成人口负担。
六、代价与反思:不同的现代化道路
印度的选择并非全无道理。通过保护主义政策,印度:
避免了制造业被外资完全控制的命运
保护了6亿农民的基本生计
维持了相对独立的经济主权
在历次金融危机中受冲击较小
但代价同样沉重:
错过了全球产业转移的黄金窗口期
制造业始终无法形成国际竞争力
大量年轻人找不到体面的工作
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
2022年,印度人均GDP为2410美元,仅为中国的五分之一。
但随着特朗普发起的贸易战,中美脱钩,貌似印度又有了机会,但相对越南等东南亚国家,印度依旧没有做好准备。
(印度青年人考公。)
结语:迟到的觉醒?
2014年莫迪上台后,印度开始调整战略,推出"印度制造"(Make in India)计划,试图将制造业占GDP比重从15%提升到25%。2020年,印度推出高达2600亿美元的"生产关联激励计划"(PLI),吸引全球制造业巨头。苹果、三星、富士康纷纷加大在印度的投资。
但如今面临的竞争更加剧烈。中国用20年时间建立的完整产业链、越南已经占据的劳动密集型产业、全球贸易体系的碎片化,都让印度的工业化之路更加艰难。
印度的故事告诉我们:在全球化时代,过度的保护主义和过度的自由化都是陷阱。 关键在于如何在开放与保护、效率与公平、增长与稳定之间找到平衡。中国的成功在于果断拥抱全球化,同时保持了强大的国家能力;印度的困境在于既想要全球化的好处,又不愿承担开放的风险。
鱼和熊掌不可兼得。当年印度还在为"要不要上车"犹豫时,WTO这趟快车已经驶向了远方。对于今天仍在工业化道路上探索的国家来说,印度的教训或许比中国的经验更值得深思:
机遇稍纵即逝,犹豫就会败北。在历史的十字路口,需要的不仅是智慧全国有多少个证券公司,更是决断的勇气。
天优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